(原标题:被耽误的产业互联网)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产业互联网是被严重耽误了的。原因在于,按照人们对于产业互联网的构想,或许,它的发展速度远比现在还要快很多。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产业互联网是走了一些弯路的。究其原因,这与人们仅仅只是看到了产业互联网的大趋势,却始终都无法找到行之有效的产业互联网的落地方式有关。
一直以来,人们都将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联系在一起来看待,甚至还有人将产业互联网看成是消费互联网的自然过渡。尽管这种方式可以保证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具有延续性,但是,如果仅仅只是为了过渡,而忽略了产业互联网的基本内涵与意义。那么,这样一种做法,非但无法促进产业互联网的良性发展,甚至还将会把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带入到死胡同。
现在,我们所遭遇到的产业互联网的破局难、发展慢等诸多难题,正是这样一种现象的直接体现。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笔者才会认为,产业互联网是被耽误了的。真正站在产业互联网的角度来看待产业互联网,并且真正找到产业互联网的行之有效的落地方式和方法,所谓的产业互联网,才能真正步入正轨。
如果我们对现在的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态势做一次总结,市场上几乎所有的产业互联网玩家都没有抓住产业互联网的精髓,他们仅仅只是抓住了产业互联网的皮毛,便开始投身其中。因此,在很多情况下,与其说他们是在做产业互联网,倒不如说,他们正在做消费互联网。
盘点产业互联网玩家的问题和弊端,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他们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过度迷恋互联网、过度低估产业、过度关注流量、过度重视资本等,都是造就产业互联网之所以会止步不前的关键原因所在。换句话说,产业互联网是被这一系列的“过度”耽误了。在此影响下,产业互联网不仅失去了绝佳的发展机会,甚至还在将产业互联网带入到万劫不复的境地里。
因此,当我们思考并寻找产业互联网的新发展模式和方法的时候,需要跳出原有的泥淖,站在新的角度来思考和探索产业互联网的正确发展之道。只有这样,产业互联网才能绝地反击,真正向外界传递真正属于它的力量。
一
产业互联网真正需要的是产业精耕者,而非收割者。如果一个产业互联网的玩家仅仅只是一个外来者,并不了解产业本身,那么,这样一个玩家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做好产业互联网的,充其量也仅仅只能算是一个产业赋能者。所以,产业互联网真正需要的是一个精耕者,而不是一个外来者。只有真正了解产业的人,才能真正做好产业互联网。
这是我们看到那么多的玩家投身到产业互联网的洪流里,但却一直都没有人真正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由于对产业缺少足够的了解,所以,他们不知道产业本身究竟存在什么样的痛点和难题,也就无法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所谓的产业变革,同样变成了一句空谈。
因此,真正能把产业互联网做好的,一定不是外来者,而是对产业的精耕者,对产业有深度思考和理解的人。这需要的是,它要长期扎根在这个行业当中,对这个行业有了比较深刻且全面的理解,真正明白行业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然后,再去寻找解决的方案和方法。而不是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外来者投身到产业互联网的潮流里,他们不懂产业,不懂用户,仅仅只是把产业看成了第二个收割的对象。
这种互联网式的做派是很难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有所作为的。同样地,这种做派是很难让产业互联网落地生根的。所以,这才是产业互联网没有像消费互联网时代那样野蛮生长的根本原因。
只有那些真正意义上的行业精耕者,才是产业互联网的主导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些人真正明白产业本身出现了什么问题,产业流程发生了哪些改变,产业环境发生了哪些改变,于是,他们便可以依据这些问题来寻找答案。在这个时候,产业互联网的重心其实不在“互联网”上,而是在于“产业”上,产业互联网才能走上正轨。
当真正了解产业的玩家开始做产业互联网的时候,他们会遵循怎样的一种脉络呢?他们会从新技术的角度来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将互联网奉若圭臬。当新技术取代互联网成为产业互联网内在的驱动力的时候,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自然而然地便跳出了互联网式的发展怪圈当中,取而代之的是,产业本身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
此外,当真正了解产业的玩家开始做产业互联网的时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同样是不一样的。按照现在产业互联网玩家的做法,他们会不断地做规模,做优势,然后,再对尽可能多的产业玩家进行收割。事实上,这种做法在产业互联网的语境里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对于那些真正了解产业的人来讲,他们真正关心的并不是规模,而是更多地关注产业本身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他们真正关心的并不是流量,而是更多地关注流量之外的东西。
如果从这些角度来看待产业互联网,我们就会非常清晰和明了地认识到,产业互联网真正需要的是那些真正对产业了解的人,而不是一个外来者,更不是一个收割者。只有真正扎根在产业当中,真正是行业的一份子,才能做好产业互联网。否则,所谓的产业互联网玩家仅仅只能是一个招摇过市的过客而已。
二
产业互联网真正需要的是新产业,而不是新规模。当产业互联网的概念被提出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以B端为新的改造对象的时代的来临。在这背后,其实透露出来的是一种似曾相似的发展脉络,这种发展脉络就是以规模为主导的发展脉络。在规模的背后,需要的是庞大的流量作为支撑,所以,在很多时候,这样的产业互联网,只不过是继续做大规模的一种表现而已。
这是产业互联网吗?非也。如果一定要给这个现象做一个注解的话,它仅仅只能消费互联网式的延续,绝不能算是产业互联网的一种。那么,产业互联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产业互联网真正需要的是新产业。既然是新产业,我们就不应该仅仅只是关注产业外延的疯狂延伸,而是需要更多地关注产业内涵的无限拓展。
从表面上看,这一内一外并没有什么不同。如果我们深度思考就会发现,这一内一外其实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如果仅仅只是关注于产业外延的不断延伸,那么,产业互联网的玩家就要做基础设施,做一套适用于不同产业,不同场景的解决方案,这个时候,所谓的产业互联网仅仅只能算是一个解决方案的提供商而已。对于产业是不是发生了改变,他们是无法控制的。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这种类型的玩家仅仅只是变成了另外一种类型的平台,只不过是这种平台将改造的对象从C端转移到了B端而已。对于产业本身是不是发生了变革,他们是无法控制的。很显然,这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产业互联网。
关注产业内涵的延展的玩家就不一样了。我们都知道,对于一个产业的理解越深,就越是了解这个产业的需求在哪,就越是明白这个产业发生了什么。并且,在很多时候,如果不是行业的长期参与者,他们是不具备产业内涵的延伸的条件的。
这个时候,我们不会为了不断地拓展规模,而蜻蜓点水般的不断将触角伸向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场景,而是会像打井一样,不断对某一个产业进行精耕,进行深探,直到真正找到了属于这个产业的解决方案,直到真正实现了这个产业的深度变革为止。
所以,当我们在落地和实践产业互联网的时候,不要仅仅只是将目光聚焦在规模上,而是要更多地将目光聚焦在产业上。换句话说,产业才是产业互联网的核心内核,产业之外的规模、流量都仅仅只是表象而已。总结起来,就是,存量时代下的产业互联网更加关注的是留量,而非流量。所谓的留量,就是那些可以与我们共同成长,共同进化的同行者,而不是那些与我们毫不相干的,难以施加影响的“流浪地球”。
结语
无论是产业的精耕者,还是产业的新形态,其实,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诠释了产业互联网的精髓和内核在于产业本身。忽略了产业,反而求其次,才是导致产业互联网被耽误的根本原因。回归产业,真正成为产业的精耕者,并且真正让产业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衍生出新的产业,才是保证产业互联网不被继续耽误的关键所在。
作者:孟永辉,资深撰稿人,专栏作家,特约评论员,行业研究专家,战略咨询顾问。长期专注行业研究,累计发表财经科技文章超400万字。支持保留作者来源的分享,转载请保留作者版权信息,违者必究。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孟永辉 发表,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本文网址:http://www.afeijie.com/yuwangtai/1625381.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河南开封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