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开封新闻网

助力超49万人脱贫后,碧桂园如何再谋乡村振兴大计?

(原标题:助力超49万人脱贫后,碧桂园如何再谋乡村振兴大计?)

如今,脱贫攻坚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历经多年持续奋战,我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这是一个值得振奋的消息,碧桂园已经助力了超过49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但“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此刻的碧桂园仍不敢放松半刻,在思考着下一步的乡村振兴大计。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第100周年,也是“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年。碧桂园、国强公益基金会也正在逐步探索将工作重心向乡村振兴转变。

在过去,碧桂园结合资源优势和贫困地区实际,逐步摸索出一套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精准扶贫长效机制,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碧桂园继续服务乡村振兴的思路如何?

碧桂园给出的答案是,坚持党建引领,聚焦五大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实施可持续产生效益的产业模式及公用事业类乡村振兴项目等不同档次的项目,探索可造血、可持续、可复制的乡村振兴之路。

山村巨变背后的商业逻辑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脱贫攻坚主要解决的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而乡村振兴的内容丰富。

在他看来,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相比,其内涵更丰富,要求更高,时间跨度长,地域覆盖广。因此,社会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比脱贫攻坚的挑战更大。乡村振兴更要考虑模式背后的可持续性与可造血逻辑。

“除了传统的纯捐赠,碧桂园在国强公益基金会旗下成立了一家叫碧乡的社会企业,做消费帮扶,到今天已经开始有盈余了,而且规模越做越大。”邓国胜认为,以社会企业的方式参与乡村振兴,尽管是以公益为目标,但运作的逻辑却是商业的,这可能是未来乡村振兴的新鲜血液、新的组织载体。

碧桂园在帮扶贫困地区之初,就另辟蹊径。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就曾提出,要打通农产品进城产业链,搭建城乡现代商业桥梁。通过把农村的蔬菜水果、生态养殖的禽畜鱼等优质产品从田间地头直接运到城市集散地和社区门店,简化中间环节,就能实现让利农民和消费者。

按照杨国强的想法,企业参与帮扶,不与农民争利,不与中小企业争利,为的是帮助农民增收,与大企业共赢。

碧桂园在革命老区的探索就是绝好的例子。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的马咀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1997年村民人均收入仅700元,全村大部分群众靠吃救济粮、喝土窖水生活。当时流行一句顺口溜——有女不嫁马咀汉,马咀光棍一串串,生动描述了当地生活的窘境。

2020年,碧桂园耀州扶贫项目部加入马咀村帮扶,根据当地特色提出通过集装箱改造打造特色民宿。

按照“企业+村集体+党建+贫困户”模式,按投入占比分配营收利润,一方面将营收利润按照一定比例分红村民,另一方面按比例直接注入政企共管账户,作为区内专项扶贫资金。

截至2021年4月底,特色民宿总共接待了1500多人次,为马咀村集团带来营收20余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同时,也解决了一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土生土长的马咀人王女士,原先在耀州区打工,来回家里很不方便,租房子也花钱,如今在家门口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实现了照顾家人、赚钱两不耽误。

山村要振兴,重点在产业。碧桂园发挥企业自身优势,抓住了产业兴旺的牛鼻子,帮助农村地区实现了自我造血、转型升级。

为乡村振兴注入发展新动能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碧桂园近年来通过在结对帮扶县开办“乡村振兴学习实践中心”、开设乡村振兴学院,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碧桂园聘请政府领导、高校教授、集团相关领域专家作为名誉讲师,为政府党员干部、贫困村村委干部、驻村第一书记以及“老村长”、“返乡扎根创业青年”等授课。目前已在甘肃东乡县,广东英德市连樟村、鱼咀村、河头村,韶关市黄塘村,佛山市顺德区东海村等地建设试点。

图为:清远连樟村乡村振兴学院采访对象供图

以碧桂园在清远连樟村设立的乡村振兴学院为例,该学院已经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而着力打造的人才培训平台、资源对接平台、经验推广平台和创新创业平台。

2019年,连樟村村民陆国建报名参加了由碧桂园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一个月的学习不仅让陆国建在农业产业园能熟练的运用各种现代种植技术,也让他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月工资达到3900元。

目前,碧桂园依托乡村振兴学院,与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大学紧密合作,共同探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经验、智慧和模式。如今,该学院已经成为国家乡村振兴局授予的全国创业致富带头人七大实训基地之一。

揭牌迄今,该实训基地已面向粤桂湘三省份开展培训班34期,受训人数超2150人,参训学员带动就业人数接近3万人。

图为:碧桂园“老村长”和扶贫人员一起下乡 采访对象供图

除此之外,碧桂园还选聘了140名德高望众的“老村长”,为贫困地区打造了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老村长”廖志其就是其中一位。

廖志其原本是鱼咀村常年在外经商的村民之一。经过十余年奋斗,廖志其和家人在外打通了一整条冬瓜购销产业链,年收入数十万元。多年走南闯北,他最牵挂的还是家乡疾苦。

2017年底,廖志其听说碧桂园集团派驻专职帮扶小组帮助鱼咀村探索脱贫致富之路后,第一时间决定放弃自己的生意,回去建设家乡。凭借过去担任村小组长的经历,廖志其在村里有着很高威望。

随着雨污分流、自来水管改造、电网改造、道路平整等一项项工程逐步在鱼咀村铺开,廖志其带头拆掉了自家的老宅,彻底打消了村民因利益分配导致的顾虑。如今,鱼咀村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花园村。

在碧桂园的帮扶下,廖志其所代表的扎根乡村的建设者,成为各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和新动能。

(作者:李振 编辑:李博)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


    本文网址:http://www.afeijie.com/yuwangtai/1611547.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河南开封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