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学一二年级取消纸笔考试:教育评价不再重结果轻过程)
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重的重要来源之一。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大幅压减考试次数。
通知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义务教育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的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
这在2018年《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坚决控制考试次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了考试次数。可以说,中小学考试数量已经被压减到了极限。
“‘竞争’这个词在义务教育领域要慎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8月30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这已是三十多年来至少第六份国家层面的降低考试负担的文件。早在1988年,当时的国家教委就发文要求,小学语文、数学两科只进行期中、期末两次考试或期末一次考试。其他学科应以平时考查为主。
然而,近年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考试压力、内卷程度并未减轻。此次通知是否会老调重弹,难见实效?
值得注意的是,压减考试次数只是此次考试管理新规的组合拳之一。考试只是教育评价的方式之一,压减考试次数只是治标,治本之策还在于合理运用考试结果、完善学习过程评价、加强学业质量监测等方面。
应考压力过大
张珍(化名)的女儿即将升入小学四年级。“都说小学三年级是应试教育的分水岭,我算是感受到了。”
三年级刚过了一半,女儿的语文老师就在寒假发了下学期的过关内容,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如此重视的原因,老师一语道破:期末要迎接朝阳区的抽测,希望大家取得好成绩。
等到了5月下旬,整个学期的课程就讲完了。然后是一整个月的复习,数学老师发了历年区抽测真题,然后分轮次班级测评过关。
“考试结束后,老师没有公布学生的成绩,但实际上学生们各自都知道了。”张珍说。
早有研究表明,学校对考试成绩重视程度的提高,会显著增加学生的作业时间和教辅数量;家长对考试成绩重视程度的提高,会显著增加学生的作业时间、教辅数量以及辅导班数。
“目前,部分地方和义务教育学校存在考试次数偏多、难度较大、质量不高、结果使用不当等突出问题,违背素质教育导向,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应考压力过大,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必须予以纠正。”吕玉刚在8月30日新闻发布会上说。
通知对考试管理采取了减次数、降难度等办法。在减少考试次数方面,通知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义务教育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的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
各地不得面向小学各年级和初中非毕业年级组织区域性或跨校际的考试;学校和班级不得组织周考、月考、单元考试等其他各类考试,也不得以测试、测验、限时练习、学情调研等各种名义变相组织考试。
初中毕业年级为适应学生毕业和升学需要,可在下学期正常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后,在总复习阶段组织1-2次模拟考试,坚决禁止抢赶教学进度、提前结课备考。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仍按国家和省级教育部门有关规定执行,除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外不得组织任何与升学挂钩的选拔性考试。
在降低考试难度方面,通知规定,学校期末考试命题要严格规范考试内容,合理控制考试难度,不得超越国家课程标准和学校教学进度。
要切实提高命题质量,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注重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型、探究性试题比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不出偏题怪题,减少机械记忆性试题,防止试题难度过大。
考试功能分类定位
事实上,不管是减次数还是降难度,上述做法都不新鲜。
在减少考试次数方面,1988年《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提出,语文、数学两科只进行期中、期末两次考试或期末一次考试。其他学科应以平时考查为主。
2018年《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又提出,小学一二年级每学期学校可组织1次统一考试,其他年级每学期不超过2次统一考试。
在降低考试难度方面,1993年《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指示》提出,考试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着重考核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2009年《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又提出,考试内容要符合课程方案的基本要求,不得随意提升考试难度。
各地也制定出台了很多义务教育考试管理规定。早在2006年,上海市就在当年的课程计划中规定,整个小学阶段不进行期中考试或考查,初中除语文、数学、外语学科可举行期中、期末考试以外,其他学科只进行期末考试或考查。义务教育阶段不得举行全学区、全区(县)性的任何形式的学科统考统测。
“有的小学确实没有期中考试,名称换成了阶段性练习。”上海市某小学教师说。
2007年开始,山东省在中小学全面推行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小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实行日常评价与期末考试评价相结合,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一般为A、B、C、D四个等级)。中小学校、班级不允许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考试成绩,不得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次,学校不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学生的成绩评价里,考试成绩占70%,平日表现占30%。平日表现主要包括作业、课堂表现,每个班的标准可能都不一样。”山东省烟台市某小学教师说。
总体上,从国家到地方的考试减负规定中,义务教育考试的选拔性功能都在逐渐弱化。小学、初中毕业考试相继取消,高中录取权被下放至区县,高中录取指标下放到了学校。
对于考试的功能,此次通知给予了明确定位。通知指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面对的是未成年学生,主要发挥诊断学情教情、改进加强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等方面功能,除初中毕业生升高中考试(学业水平考试)外,其他考试不具有甄别、选拔功能。
完善学习过程评价
考试其实是门科学,学生考试负担重与考试设计不科学息息相关。
“义务教育阶段良莠不齐的考试泛滥,以考代教现象突出,”湖南师范大学测评研究中心主任杨志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粗制滥造的考试的确不对,好的考试没有用好也不对。”
杨志明指出,在讨论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问题时,不少人提出过“取消考试”的应对策略,这是文不对题的,大量重复机械刷题固然会加重学业负担,但学业负担过重的根源在于优质资源的不足。
也就是说,考试不能只有一把尺子,而是需要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10月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就提出,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
对此,通知予以重申和拓展,提出要完善学习过程评价与考试结果评价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加强学生学习过程评价,鼓励实践性评价,可以采用课堂观测、随堂练习、实验操作、课后作业等方式开展学生学习情况的即时性评价,通过定期交流、主题演讲、成果展示、学生述评等方式开展阶段性评价。
通知还提出,要创新评价工具手段,积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评价。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就与科大讯飞等机构合作,在数据采集与分析、数据可视化呈现方面采用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例如,在大规模音乐演唱测试中,研发了基于语音合成、语音评测等智能语音技术的演唱电子化测试系统,对全国5万余名学生进行了音乐演唱数据采集,并采用模拟人机对话的客观评价技术,对学生的音乐表现进行计算机评分。
杨志明认为,考试评价与学业负担过重不是必然关系。理想的做法是拓宽学生的上升通道,加强综合素质评价,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凭借自身的优势获得一定的机会。
本文网址:http://www.afeijie.com/yuwangtai/1544870.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河南开封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