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长株潭都市圈加快抱团发展:“十四五”年均增长目标7%以上 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湘江蜿蜒北上,依次串起株洲、湘潭、长沙三座城市。
由于三座城市市中心两两相距不足50公里,早在1997年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战略便被提出,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长株潭三地统一了区号,搭建起更密切的交通往来体系。但是,地理的邻近,交通的联系,与真正一体化有很大差距。强省会战略下,省会长沙不断做大做强,株洲、湘潭与其差距日渐拉大,甚至还面临被就近虹吸的苦恼。
进入2021年,湖南省委、省政府高位推进长株潭一体化的领导小组成立,五年行动计划、2021年重大项目等均已推出。各类资源被调动起来,长株潭三地党政机关也愈发重视,定期汇报、日常调度机制相继建立,一体化工作更趋务实。
长株潭一体化加快,背后有国家区域布局的因素。当前,湖南正在贯彻落实“三高四新”战略,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国际疫情蔓延,加剧了外部环境变化,中国愈发认识到自主创新、产业链安全可控、打造制造强国的重要性。湖南的装备制造业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探索出一条内陆开放的路子,“十四五”期间湖南提升产业竞争力、提高科技含金量,符合湖南自身的利益,也契合国家战略需要。
2020年长株潭GDP约为1.76万亿元,占湖南比重为42%;人口约1667万人,占比25%。作为湖南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十四五”期间长株潭加快一体化发展被寄予厚望。按计划,到2025年,长株潭GDP要达到2.5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长7%以上,成为全国重要增长极。
未来五年,考虑到全国经济潜在增速降至6%以下,湖南预计经济增速6%以上,长株潭要实现7%以上更高的目标,需要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区域协同上有重大突破,这些都需要付出不少努力。
湘江蜿蜒北上,依次串起株洲、湘潭、长沙三座城市。-甘俊 摄
省委书记挂帅高位推进一体化
长株潭一体化前期进展虽然缓慢,但当地民众能直观感受到确实在改善。
家住长沙、在株洲工作的张明(化名),2012年硕士毕业后,一直从事新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虽然张明想离家更近些,但株洲的公司更符合个人发展方向,张明只能两地奔走。
2020年8月,洞株城际快速路全线通车,极大地减轻了像张明这样人群的负担。这条起于长沙雨花区洞井铺,止于株洲红旗路的快速通道,全程无红绿灯,将长沙到株洲的车程缩短至28分钟,长沙、株洲“半小时交通圈”正式成行。
今年以来,长株潭“半小时通勤圈”在加快推进。4月中旬,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西环线一期工程正式开工,预计2023年底完成建设。5月8日,长株潭城际铁路(2016年已经通车)正式实施“公交化”运营。
此外,今年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长株潭的市委、市政府均在以很高的热情推进一体化工作。
1月22日,长株潭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该领导小组由湖南省委书记任组长、省长任第一副组长、常务副省长和长沙市委书记任副组长。
2月,长株潭一体化30大标志工程正式推出。30大标志工程总投资4000亿元,今年预计投入399亿元。标志工程包括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攻关等项目,像长株潭城市群国家综合物流枢纽、中联智慧产业城、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等。
4月10日,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第三届市委书记联席会议召开,三市市长共同签署《长株潭一体化发展 2021年行动计划》,签署了产业协同发展、共建生态文明等意见。
6月2日,湖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五年行动计划”)对外公布,给出了具体的实现路径,如明确长株潭三地重点产业,打造“3+N”先进产业集群,稳步推进户籍互认、要素市场化改革等。
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长株潭一体化提出有20多年了,前期进展比较缓慢。一方面,在于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协调机构,原来的市委书记或市长联席会议机制,都停留在市这个层面。另一方面,由于长沙和株洲、湘潭的经济实力相差较悬殊,没有建立起利益共享的机制。
“今年年初,成立的省委书记任组长、省长为第一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今年2月份,原来的省委常委、副省长吴桂英任长沙市委书记,上任后第一站调研湘潭、株洲。推进一体化的组织保障、顶层设计、协调机制、行动方案等相继到位,长株潭一体化进入加速期。”李琳指出。
湖南省委、省政府高位推进长株潭的背后,跟“十四五”时期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有关。
今年3月,全年两会审议通过的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到,要加快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加快长株潭都市圈建设,首次写入国家五年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
长株潭三地都有不错的制造业基础,长沙的工程机械产业规模稳居全国第一,株洲的轨道交通、航空航天产业基础好,湘潭的电传动及风电装备产业颇具规模,三市在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方面都有布局。湖南省内诸多创新资源,比如7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80%以上的高校科研机构、85%以上的科研成果都汇聚在长株潭。
通过长株潭的一体化发展,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成为全国重要增长极,有其现实基础。
减少分散竞争、壮大产业集群
企业界对长株潭一体化更为敏感,这也是企业的重大发展机遇。
“我们很期待看到长株潭一体化,总部园区土地有限,有些产业可以布局到株洲、湘潭等地。”三一集团董事、重卡事业部董事长梁林河表示。
三一重工2020年年报显示,上市公司营业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31.25%,领跑工程机械行业。除了工程机械,三一集团也在积极布局新装备,包括重卡、港口机械、石油装备等。根据五年行动计划,要围绕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动力三大产业,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这需要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2021年标志工程中就不乏龙头企业的新项目。
以三一集团为例,除了在长沙布局千亿重卡产业园,在株洲布局了石油装备产业园、智能制造及金属材料数字加工贸易中心,还在湘潭布局了叶片项目。龙头企业在拓宽产品线的同时,也在往上游新型材料拓展,本身就有集群化的发展需要。
湖南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产业制造基地,仅长沙就拥有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铁建重工4家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企业,2020年产值突破2500亿元。按照规划,到2025年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业产值预计达到5000亿元。
近年来,国家基建投资热潮下,工程机械行业销量大增,“一带一路”走出去也形成了新的增长点。
梁林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不能说工程机械是个朝阳产业,但它是永不没落的产业,因为任何建筑都需要工程机械。当前全球工程机械正朝着智能化、自动化、无人化的方向发展,不仅是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也是产品本身的智能化。要把握住这样的趋势,需要企业有足够的实力进行研发投入,未来工程机械行业会朝着头部企业集中。
龙头企业通过技术迭代,实现更高水平的自主可控,在技术创新上有更多底气。“中国产业非常丰富。国内企业之前不怎么用自主芯片,是因为没有这方面的压力和动力。产业创新很重要的是要敢于试错,多给国内企业以试错试验的机会,自然会成功。”梁林河表示。
轨道交通布局,则以株洲为优。以中车株机为代表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位列全国首位,电力机车产品市场份额全球第一。株洲的轨道交通产业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产业链,并拥有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
“长株潭一体化是大势所趋,三地要进行专业化分工,通过协同创造更多价值。”中车株洲所风电事业部副总经理高首聪表示。
除了发展空间更大,一体化也将给企业带来更多实惠。高首聪表示,长株潭一体化,可以推动人才政策的一体化,促进人才的流动。三地共同打造交通物流体系,也能为企业节省更多成本。国家给予更大的支持政策,能产生规模效应,产业集成度会更好,能避免分散的恶性竞争。
中国高铁是中国高端装备制造的代表,但受制于高铁建设周期,轨道交通营收存在周期波动。按规划,到2025年,长株潭轨道交通产值预计达到2500亿元。
高首聪认为,轨道交通供应链自成体系、相对封闭。而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的打造,需要与其他装备制造业相互成就。尽管风电产业竞争激烈,中车株洲所仍然坚定发展的决心,也正是因为行业的激烈竞争,伴随降本需求,催生了大量技术创新。风电领域的部分创新,可以推广到轨道交通领域。风电业务的拓展,既能引入外地供应链,也能帮助本地供应链走出去。
三地政府如何协作?
公众和企业界对一体化都有期盼,三地政府如何协作至关重要。
在强省会战略下,株洲、湘潭与省会长沙的差距日渐拉大,甚至因为距离近,存在资源的虹吸效应。
2020年长沙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万亿元,占湖南GDP比重为29%。2020年株洲、湘潭的GDP分别约为3106亿元、2343亿元,占长沙GDP比重分别为26%、19%。
“我们最大的期望是,能享受到长沙的溢出效应。”湘潭市发改委副主任文亦良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文亦良指出,如果能加强湘潭企业与长沙龙头企业的配套协作,提高长株潭三市产业配套率,对湘潭的产业会是很大的推动。湘潭市民共同的期待是,可以享受到长沙的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比如能否打破一些户口限制,让湘潭的一些小孩能在长沙上学。
五年行动计划中,在协调长株潭三地利益方面有诸多安排。
一方面,推动对三地政府都有吸引力的重大项目,包括建设长株潭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综合物流枢纽、国家智慧能源(储能)中心等。这要求打通对外通道、畅通域内干线、优化交通微循环、整合现有资源等,背后对应着一系列利好长株潭的项目,比如建设长九高铁和长岳、长衡城际铁路等。
另一方面,为了避免省会虹吸效应,将实现开放平台、招商引资、营商环境一体化等。这意味着株洲、湘潭可以分享到更多长沙的资源,毕竟诸如湖南自贸区、中非经贸平台、科创平台等多集中在长沙。比如,国家级新区湘江新区的政策,将更多惠及株洲、湘潭,湖南湘江新区和湘潭市政府已经签订协议,将共同开发建设湘潭九华新片区等。
“长株潭一体化最重要的是产业一体化。当前,各地园区产业招商,都在尽力给优惠条件,存在恶性竞争的问题,三地政府应该加强沟通。此外,政府还应该积极搭建产学研平台,比如建立引导资金等,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中南大学商学院区域发展与演化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傅沂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如何实现产业协同,是长株潭一体化很重要的内容。五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实施“产业同兴行动”,打造“3+N”先进产业集群,构建差异化的产业布局。
为了落实差异化布局,三地重点产业得以明确,长沙重点发展工程机械、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文化创意产业;株洲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产业;湘潭重点发展能源装备、海洋装备、金属新材料产业。
三地政府也已经行动起来。4月10日,三市签署了《关于深入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全面推进长株潭重大产业协同发展的意见》,围绕工程机械、轨道交通、先进电传动及风电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十大产业加强协同。
据介绍,这十大产业链都选出了相应的链长,链长由牵头市市领导担任,链长将牵头协调三地招商、产业布局。
“现在正在探索协作机制,大家积极性都很高。我们调度了一些企业,来了解企业的呼声。三市的企业都期待加强协作配套,希望政府能搭建舞台,企业把这出戏唱好。”文亦良表示。
分析人士认为,五年行动计划要真正落地,三地政府需要协调好各自利益,这尚需时间检验。
长沙如何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有意思的是,“长株潭城市群”改名为“长株潭都市圈”,松散的“城市群”进化为“都市圈”,要求长沙更好地发挥中心带动作用。
五年行动计划也明确指出,着力提升长沙省会城市首位度,支持长沙县撤县设立星沙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2020年长沙GDP规模达到1.2万亿元,占湖南省GDP比重接近29%,首位度在稳步提升。近年来,长沙经济增速较快,在万亿城市中增速居前,2020年在万亿GDP城市中排名15位。七普数据显示,长沙2020年人口突破千万,十年新增人口近300万,人口增量居于前列。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长沙要变成国家中心城市,“十四五”期间应该达成几项目标。长沙的首位度在29%,而武汉、成都超过35%,长沙要继续提高首位度。在万亿GDP城市中,长沙目前排名15,可以争取进入前10。长沙人口突破了千万,但要进入特大城市行列,城区常住人口还要突破500万。此外,建成区面积也要达到1000平方公里,为人口产业提供发展空间。
湖南首次明确支持长沙县撤县设区,无疑是提升长沙首位度很重要的一步。当然,撤县设区尚需国务院审批。经济实力稳居各类“百强县”榜单前十、常住人口超百万的长沙县,是湖南县域经济的标杆。长沙县虽临近长沙市区,民间呼吁多年撤县设区,湖南省政府都未曾提上议事日程。如今,为了提升长沙首位度,湖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支持撤县设区。
撤县设区,是提升省会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城区面积的重要方式。但是,省会城市经济实力的壮大、产业带动能力的提升,则需要较长时间修炼内功。
傅沂表示,举三市之力合力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长株潭的吸引力会大为提升。长沙要通过株洲、湘潭的支撑,提高自身产业发展水平,创造更多就业,吸引更多人才,才能真正变成国家中心城市。
“长沙在产业发展方面要抓重点。长沙的重点应放在工程机械上,以及与之相配合的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以各地都在争抢的汽车行业来看,汽车作为重资产行业,对就业带动有限,近几年汽车行业遭遇寒冬,很多不具竞争力的汽车品牌销量下降,这类产业对地方经济带动有限。”傅沂表示。
陈耀认为,长沙作为中心城市,要培育好核心功能,非核心功能要往周边城市疏解。长沙要在创新引领上有更突出的表现,比如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业竞争力。
长沙市政府明确,“十四五”期间,聚焦工程机械、生物种业、新材料、医疗器械、人工智能等优势产业,创建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在智慧新能源汽车、半导体技术与应用、创新药物、食品加工等领域布局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围绕先进制造业、“三智一芯”等重点方向,形成“卡脖子”技术需求清单,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湖南省政府也在加大资源投入。2017年湖南省政府提出建设岳麓山大学科技城(位于长沙市岳麓区),旨在更好地对接高校院所、重点实验室等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集聚更多高端人才。
李琳表示,湖南的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在40%左右,大量科技转化在珠三角、长三角。岳麓山大学科技城是重要的创新引擎,像大科城这样高度密集的学科、人才资源,放在全国都有优势,要提高科技成果的本地转化率。同时,也要加强省外合作,开展开放式协同创新。
此外,长江中游城市群(简称“中三角”)的产业布局存在同质化现象,长沙的产业要走出特色、赢得竞争力,需要市场检验。
李琳表示,“中三角”的要素禀赋、工业化阶段、经济水平等有类似的地方。长沙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定位,发挥好自己的优势产业,比如工程机械、文化创意等。对于中三角都有的产业,可以相互配套,共同打造产业集群,比如汽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对于那些新兴产业,比如刚刚起步的智联网联汽车,彼此可以加强合作,共同攻克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
本文网址:http://www.afeijie.com/yuwangtai/1108335.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河南开封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