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才之论:从人口红利迈向科学家红利 十年新增714万人背后的深圳人才密码)
编者按:
深圳是全国人民的深圳,深圳更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方向的一面旗帜。同样地,从影响力来看,深圳的经济、产业、金融乃至民生等诸多方面的变动,都对全国其他地区具有溢出效应。正是如此,长久以来深圳始终被高度关注。有褒扬,亦有观望,甚或质疑。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深圳之所以成为深圳,正是在不断的探索、试错中行人之未至,在永不止歇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中负重前行。辩证地看深圳的发展、深圳的改革、深圳的使命与未来,是本组策划的出发点和方法论。《改革再出发之深圳六论》系列深度解读,论人才、论创新、论房价、论动力、论格局、论民生,本质上,我们希望身负光环与压力的深圳,可以再续“春天的故事”。(于晓娜)
在GDP评价体系之外,如何衡量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以及未来潜力?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原首席经济学家李铁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关于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我只看一点——外来人口占比。”外来人口占比越高,城市活力就越强。相比于行政认定的“中心城市”等头衔,人口的实际规模代表的是市场选择。所以,评判城市的核心,要看聚集人口和要素资源的能力,而不是单单看GDP增长,这是“以人为本”的分析方式。
按照这一分析框架,过去10年间,论城市活力、竞争力,深圳大概率将夺冠。
5月17日,《深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对外发布,2020年,深圳常住人口达到1756万,相比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新增了714万,增速高达68.46%。
在广东省内,深圳的人口增量位列各市第一,鉴于广东省的人口增量在全国也是位列第一,由此可基本判断,深圳是全国人口增量最高的城市。
关于人口流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规律,广东省统计局局长杨新洪近日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采访时指出,人口流向哪里,哪里的经济可能就会表现得更加抢眼。经济跟人口关系是密不可分,也是互相促进的。人往高处走,实际上也代表着人往经济高地走。
强劲的人口集聚力,既表明了深圳是一块经济高地,同时,人口支撑也将是深圳未来发展的底气。
人才制度的结构性变革
过去10年714万的人口增量,相当于广东省同期增量2171万的1/3,比同期江苏省人口增量(609万)还多出了100多万。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才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周仲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一定时期的某个区域范围内,城市对人口吸引的核心因素仍是经济因素,城市经济发展活力和潜力是吸引人口集聚的根本原因。
2020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达2.77万亿元,经济总量位居亚洲城市第五位,五年年均增长7.1%。
当然,深圳成为人口赢家,也离不开在政策方面的探索与改革。
2015年,深圳开始执行《人才安居办法》,对落户大学毕业生发放租房补贴,标准为本科6000元/人、硕士9000元/人、博士12000元/人。
2016年,深圳大幅提高了补贴标准,增加为本科15000元/人、硕士25000元/人、博士30000元/人。对人才落户也进一步放低了要求,纯学历型人才落户门槛放宽至大专及以上,对人才入户量不设指标数量上限。
深圳这种降低落户门槛叠加发放补贴的引才模式,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全国的风向标,在随后的几年里,各地的引才策略基本都未脱离“深圳范式”。在深圳社科院巡视员陈少兵的观察里,在人才政策方面,深圳当之无愧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2017年,《深圳市积分入户办法(试行)》正式启动申请,其目的是在学历、技能等考量标准之外,为长期在深稳定就业和居住的非户籍人口开辟一条新的入户渠道。
哈工大(深圳)经管学院执行院长黄成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给普通劳动者提供了希望,不管拥有什么学历、技能,都有可能被深圳接纳。城市不能只欢迎高端人才,更要关注各个梯队、各个层次的劳动力,兼顾结构性的需求。
今年1月,深圳市人才工作局透露将推出新一轮的人才政策,再次传递出改革讯号,譬如,深圳下一步将更加注重与国际接轨,进一步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突出用人主体作用和市场激励导向。这意味着,深圳对人才认定的标准将更加多元化、市场化。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如何打造差异化的引才环境,这是深圳的新使命。陈少兵向记者表示,“有什么是其他地方给予不了的,这是深圳需要探索的。”
强劲的人口集聚力,既表明了深圳是一块经济高地,同时,人口支撑也将是深圳未来发展的底气。郑迪坤 摄
“青春的城市”
当前,中国整体进入轻度老龄化的状态,长远来看,人口红利将会逐渐减弱。相比之下,吸引和集聚了大量奋斗者的深圳,仍然是一座“青春的城市”。
根据广东省发布的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深圳15-59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79.53%,在广东省内仅略低于东莞的81.41%;深圳60岁及以上人口的占比仅为5.36%,在广东省内最低,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更是低至3.22%。
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或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时,表示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无论按照哪个标准,深圳均远未触及老龄化“红线”。
这也意味着,深圳仍然享有可观的人口红利。
今年1月,由广东省人社厅主办的“广东高质量稳就业保就业——中央、省市媒体采风行”活动中公布的数据显示,深圳就业规模持续稳步扩大(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统计口径),2020年11月达1218.06万人,同比增长4.0%,为历史新高。
如果将1218.06万就业者与1756万常住人口进行比较,可以粗略计算出,深圳的就业人口占比高达大约70%。
如果考虑到2020年因为疫情的影响,全国都面临着一定的就业压力,这更能凸显人口“用脚投票”规律下,深圳所表现出的经济韧性。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王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人口是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晴雨表。如果深圳未来继续维持经济增长的良好趋势,还将进一步吸引人口。
当然,大量人口聚集于这个面积仅约为2000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带来经济发展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公共服务的挑战,乃至居住难题。
可以看到的是,深圳在各项民生领域正在加大投入,这其中就包括大力度解决居住问题。过去五年间,深圳建设筹集了公共住房44万套,超额完成“十三五”40万套的目标任务。
5月15日,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将实施大规模住房建设计划,建设筹集公共住房8万套,改造筹集租赁住房10万套以上。
周仲高向记者表示,从人口发展来看,城市对房价问题的治理既要强调住房的居住属性,坚持“房住不炒”,更重要的是有序剥离住房的教育、入户等福利属性,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迈向“科学家红利”
2016年,深圳曾有政府官员介绍,全市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为24%,与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在内的城市还有差距,深圳仍然处在人才培养和引进的“赶超”阶段。
在当年深圳发布的“十三五”规划中专门就提出,加快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实现“数量型人口红利”向“质量型人口红利”转变。
而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深圳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数达到了28849人。同期北京、上海和广州的这一数字分别为41980人、33872人和27277人。
从更直观的人数来看,2020年,深圳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06.6万,2010年的这一数字为179.0万,即10年间增加了327.6万。
周仲高向记者表示,人才红利本质上就是教育红利。城市人口质量提升,将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本支撑。
王军也向记者解释了“教育红利”,随着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提高,对新技术、新思想、新方法的采用更多,可能极大提升劳动生产率。
不只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提升,深圳新的引才趋势同样值得关注。
2020年11月,在深圳的第四个“人才日”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连续第五年被授予深圳市“人才伯乐奖”。自2014年建校起,该校面向全球引进了约360名国际知名优秀学者,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4名,图灵奖得主2名,菲尔兹奖1名,各国院士17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近40名。
成立仅3年时间的网络通信领域新型科研机构鹏城实验室,已汇聚了31位院士,160余位国际会士、国家杰青等高端人才,以全职、双聘和兼职等市场化用人形式聚集了1800余位各类人才。
最近几年,深圳企业华为荣升为全国多家TOP级大学毕业生最青睐的就业单位。以2020年为例,华为在清华大学招聘了74名博士生,可供参考的是,清华大学这一年共有900名博士生签三方就业,仅进入华为一家企业的就占了8.2%。
如果说,吸引和容纳高端人才乃至科学家的主要平台和载体是高校、科研机构和顶级科技企业,那么,曾经仅以产业发展见长的深圳,如今随着高等教育、基础科研的补短板,正在逐渐形成“三条腿走路”的引才格局。
在去年11月的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上,AI领域顶尖学者、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沈向洋表示,人才是第一资源,要走出一条培养中国研究型人才的道路,从人口红利到工程师红利,再到科学家红利。
本文网址:http://www.afeijie.com/yuwangtai/1072380.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河南开封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