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茶道之本,伴随着人类走过漫长的岁月,且历久弥新,不知各位可否思考过,在各种饮料充斥我们生活的今天,茶却以苦而回甘、淡而隽永的风味,焕发着新时代的光芒,成为广泛度仅次于水的饮料,究其原因,是由茶的本质所决定。
中国茶文化定义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文化学认为,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类社会形成以后才出现的一种社会形态。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的反映。同时它反过来又为社会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服务。抽象地讲,文化就是人类精神文明和意识形态的客观表现,通常它要借助物质形式来表示,或以物质为载体。
茶文化,就是人类在发展、生产、利用茶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情感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称。
但也有学者从“大文化”观点出发,认为一切由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现象均称为文化。而茶文化的含义应包括茶业的物质生产、流通活动和人类各种方式饮茶的精神内涵,包含了有关茶领域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也有学者认为,茶文化是以茶为题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集合。
中国茶文化性质
中国茶文化既然包含作为载体的茶和使用茶的人类因茶而有的各种观念形态两个方面,它就必然具有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的形式与内涵。即围绕茶及利用它的人所产生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习俗的、心理的、行为的现象,均属于茶文化的范畴,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归纳它具有以下四种特性:
社会性
饮茶是人类美好的物质享受与精神陶冶。随着社会的进步,饮茶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角落和生活的各方面。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富贵之家,“牡丹花笑金铀动,传奏吴兴紫笋来”(唐·张文规诗句),而贫困家庭则是“粗茶淡饭”的日子,但都离不开茶。“人生在世,一日三餐茶饭”是不可省的,即便是祭天祀地拜祖宗,也得奉上“三茶六酒”,把茶提到与饭等同的位置。人不可无食,也需要有茶。因此,在人类发展史上,无论是王宫显贵,还是三教九流,都以茶为上品,只是饮茶方式和品位的不同,对茶的推崇和需求却是一致的。唐代,随着茶业的发展,茶已成为社会经济、社会文化中一重要组成部分。饮茶遍及大江南北,塞外边疆,而唐文成公主嫁藏,带去饮茶之风,使茶与佛教进一步融合,西藏佛教寺庙出现各种形式茶会;宋代民间饮茶之风大盛,宫廷内外,到处“斗茶”。为此,朝廷重臣蔡襄写了《茶录》以告天下。大宋皇帝徽宗赵信也乐于茶事,写就《大观茶论》一册。皇帝为茶着书立说,这在中外茶文化发展上是绝无仅有的;明代,明太祖为严肃茶政,斩了贩运私茶出塞的爱婿欧阳伦;清代,八旗子弟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以茶馆玩鸟消磨时间。所有这些,道出了茶在皇室贵族中的重要位置。而历代文人墨客、社会名流,以及宗教界人士,更是以茶洁身自好。他们烹泉煮茗、吟诗作画,高唱“君子之交淡如水”,对推进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至于平民百姓,居家茶饭,不可或缺。即使是粗茶淡饭,茶也是人民生活的必要品。“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传统养生理念中,到了冬天要讲究养阴收藏。所以茶叶也不能乱喝,因为有些茶可能会刺激身体,不但起不到养生,效果反而还可能加重某些病症,导致身体变坏。
到了冬季转换的时候,应该选择什么茶品比较好呢?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明白冬季养生喝茶的三个主要原则,分别是温、顺、润。这三个原则代表了喝茶的一种理念,即不同的季节、不同的体质,不同的喜好,要选择不同的茶叶。
到了冬天,天气寒冷,此时不宜喝凉茶而要喝温茶。全发酵的红茶和后发酵的黑茶,茶性最为温和,刺激性最小,最适宜在冬天饮用。与此同时,冬天饮茶不宜放置过久,以免茶汤变凉,刺激肠胃,应该在茶汤降低到50度左右时即可饮用。这就是冬天要选择温茶的原因所在。
喝茶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能令人心情愉快。而愉快的基础是顺从自己的内心,选择自己喜欢喝的茶。如果自己不喜欢,因为听信某些谣传而强迫自己去喝,可能会难以下咽,更难以让自己开心。从养生角度讲,如果不能顺心顺意,喝茶的意义又在何处呢?
因此,冬季养生喝茶要遵循的第2个原则是顺心,选择自己喜欢的茶叶,不管是红茶也好还是黑茶也好,又或者是乌龙茶,都有不错的消食去腻、养生保健作用,可以放心饮用。
冬天天气寒冷,空气干燥、降雨量少,从秋天一直延续下来的秋燥现象并没有太多减缓。尤其是进入特别寒冷的严冬时节,大家都住在空调房和暖气室里,长期闭门关窗,室内空气特别干燥,很容易烦心燥气,引火上身。
此时喝茶除了补充水分之外,更重要的在于能够润燥降火。发酵程度较高的红茶和黑茶,口感比较温和顺滑,回甘明显,很容易让人接受,能够帮助消化,能够去除油腻,能够安神静心。
本文网址:http://www.afeijie.com/tuiguang/954670.html ,喜欢请注明来源河南开封新闻网。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